@全体大学生 这个东西正在毁掉你的青春,请远离!
金秋九月,走入象牙塔,你是否很兴奋、很期待?
美好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启,是否是你梦想中的模样?走出家乡后外面纷繁的世界,是否让你眼花缭乱?
当遇到了自己心仪的物品而生活费又不足以支撑,你是否被一些广告吸引?
“学生专属贷款,优惠力度空前!”
“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即可放贷!”
……
警惕!你心动的瞬间,或许你就已经掉入了骗子的全套!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内的“青春债”一度横行,在豆瓣发起的“负债者联盟”小组里,一个个贷款故事触目惊心。
校园贷经典案例
案例一:大学生请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
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为了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最终欠下多家公司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二:大学生请同学出面贷款20多万拿去赌球血本无归
杭州某大学生谎称家里开船厂,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阔绰,是同学眼中的标准的土豪,在取得同学信任后,以做代购生意,向家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为名,骗取同学帮他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拿到钱后却用于赌球,最终全部输光。
当你看到一件很中意的东西但又无力购买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很多同学无法按捺住内心的渴望为了一时的满足丧失了理智甚至走上了校园贷的道路。
缺钱的大学生,嗜血的高利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剑指“校园贷”,目的就是还校园清净,保护大学生群体。
校园贷有哪些危害?
1.“校园贷”具有高利贷性质。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2.“校园贷”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
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恶习,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3.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
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4.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如何远离不良校园贷
一、要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实际上,相关部门、业内并没有推出所谓的“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大学生如果对个人征信存在疑问的,可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或是拨打征信中心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进行咨询。
在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工作人员要求“注销校园贷”或类似的电话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不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二、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避免深陷“校园贷”陷阱的基本前提。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理性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支出。
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不盲目消费。不跟风攀比,要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学会对金钱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做到量入为出。
三、办理贷款务必做好前期工作。
如果确需申请贷款的,一定先和父母沟通,认真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并向正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
贷款前还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的额度、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理。
四、要主动学习金融消费知识,保管好个人信息。
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有关金融方面的消费知识,尤其是要了解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在大学生贷款方面的政策。
提高对各种形式“校园贷”陷阱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借贷机构广告宣传中的“免费”“优惠”“打折”等内容要多留个心眼,增强防范意识。
同时,大学生还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以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也不轻易向他人透露家庭住址、宿舍地址、父母联系电话等信息,以免被骗子所利用。
五、要留存有关凭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不良“校园贷”的整治工作,并由教育部、公安部作为牵头部门,持续对不良“校园贷”机构进行严厉打击,以保障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学生们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
可通过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发的“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里面的“举报通道”栏目如实进行登记举报、提供线索,或是直接拨打110报警求助。
@全体大学生
天上不会掉馅饼
远离不良校园贷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消费者协会 中国警方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