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甜蜜也可能是负担?
说起糖尿病,你一定不陌生。
在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亿,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且呈显著上升趋势,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
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患者。而且,糖尿病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有 100 多种并发症……可能导致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今年以来,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表明,新冠患者中12%~20%合并糖尿病,重症监护室中新冠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达22.2%,提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低下,为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而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后进展速度可能更快、更严重,预后更差,因此疫情期间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防护、心理疏导和综合管理,对提高免疫力,避免或减少感染,平稳控制血糖,减少因糖尿病控制不佳所致的急性并发症和其他不良结果至关重要。
糖尿病离我们如此的近,如何打好一场与“糖”共舞的持久战?这是个问题。
先来彻底的认识一下糖尿病吧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糖尿病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征,是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以代谢紊乱症候群为特点,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低。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糖尿病的分类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现实生活中,2型糖尿病患者较多,占据本病群体的95%。
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血糖浓度mmol/L(静脉血浆) | |
正常空腹血糖 | <6.1 |
正常糖负荷2小时血糖 | <7.8 |
糖尿病 | |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 ≥11.1 |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 ≥7 |
OGTT试验中,2h血浆葡萄糖水平 | ≥11.1 |
糖耐量减低(IGT) | |
空腹 | <7 |
服糖后2小时 | 7.8-11 |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 | |
空腹 | 6.1-6.9 |
服糖后2小时 | <7.8 |
糖耐量试验(OGTT):WHO推荐75g葡萄糖标准,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糖。
成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血糖调节受损史
3.超重(BMI≥24)或肥胖(BMI≥28)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时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者
8.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9.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0.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1.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者
糖尿病与保险
投保人身险时,对于检测出空腹血糖异常,暂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需进行糖耐量测定。检测糖耐量指标正常范围内的客户,可标准体承保。但若经糖耐量检测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值符合IGT或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时,重疾及医疗险为拒保,寿险可加费承保。对于检测空腹血糖异常,且数值≥7mmol/L的客户,通常寿险、重疾、医疗险为拒保。
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客户,投保寿险、重疾、医疗险为拒保。
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客户,投保重疾及医疗险为拒保。投保寿险时,需要根据其血糖的控制程度、是否存在并发症及家族史,综合评定核保结论。具体判断其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值,是否按时监测血糖、按时服药、按时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若发现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尿蛋白、肾脏疾病、糖尿病昏迷、胰岛素昏迷、低血糖休克、足或腿部溃疡、四肢末梢麻木、心血管疾病等,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及发生并发症的类型综合评定,寿险可为高加费,甚至拒保。比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但合并冠心病或心律失常疾病,则寿险拒保。若单纯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则寿险可高加费承保。
血糖控制良好,无上述并发症及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时,寿险可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加费承保。血糖控制良好,但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中的一项,寿险则高加费承保或拒保。
监测指标 | 目标值 |
血糖(mmol/L) | |
空腹 | 4.4-7.0 |
非空腹 | ≤10 |
糖化血红蛋白% | <7 |
血压(mmHg) | <130/80 |
HDL-c(mmol/L) | |
男性 | >1 |
女性 | >1.3 |
TG(mmol/L) | <1.7 |
LDL-c(mmol/L)未合并冠心病 | <2.6 |
合并冠心病 | <2.07 |
BMI(Kg/m²) | <24 |
一旦得了糖尿病,则需要进行一定的生活方式干预,总原则是:“管住嘴”、“迈开腿”。
同时配合以下三种干预方式:
1、饮食、运动
接受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尽量选择金字塔底端食物,通过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有益于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原则上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羽毛球等。
疫情期间也应该遵循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多喝水的防护原则。糖尿病患者也应尽量在家,减少外出活动,或者至人少空旷地行上述运动;避免走亲访友和聚餐,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去疾病流行地区。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换气。
2、自我监测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7mmol/L,每2-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定期随访,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和HbA1c的检查,着重了解血脂水平,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
推荐所有成人无论体重如何,均应于45岁时开始筛查糖代谢异常。
3、药物干预
口服降糖药物以机制互补、覆盖血糖谱、副作用不重叠联合应用原则进行选择。一般联合应用2钟药物,必要时可联用3种药物,避免4种及以上药物的联用。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掌握调节胰岛素剂量的技能,以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了解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症状以及自救措施。
综上糖尿病的管理应以减低死亡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血管保护为中心,同时重视和兼顾微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制定安全、有效、简单可行、经济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而不是盲目以血糖为中心。
中荷人寿提醒您,时刻关注您与家人的身体健康,重视糖尿病危害,不让“甜蜜”成为健康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