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人上当,怎么保护好钱袋子?
01
反诈正在成为一场正规战
捍卫血汗钱 人人有份
如今,全国都在轰轰烈烈地反诈。
疫情时代开启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借助互联网电信手段大施骗术,抽干我们的血汗和家底,只在眨眼之间。
据统计,2020年我国各地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累计挽回经济损失高达1876亿元,感叹反诈破案高效的同时,更让人看到,骗子的攻势十分猛烈。
尽管国家下大力气整治,公安部门警惕坚守,但诈骗犯罪依旧猖獗。2021年仅前4个月数据,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数量就达到了日均2700起的水平,造成的经济损失日均达1.4亿元。
1个多亿的“营业额”,骗子完成起来只需要1天。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已经没有“非战斗人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而积极行动起来。
02
“易上当体质”
还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面对一笔笔血泪帐,网友评论:真的不要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被骗。
国家反诈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中,18岁以下占比2%,36至59岁占比31.3%,60岁及以上占比1.4%,而其余高达65.5%的比例,由18至35岁的受害人构成。
你没看错!
过去我们以为,骗子的手段听起来那么low,也就骗骗大爷大妈,没想到,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仅构成了诈骗受害人1.4个百分点,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时代青年,反倒成了最容易被诈骗的一大群体。
去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博士生被骗10多万元,消息冲上微博热搜。也有知名演员在节目上自述被骗,辛苦拍戏的片酬被骗空,可见,是否容易上当受骗,不仅与年龄,更和学历身份都无必然关系,没人能说面对诈骗拥有“免疫体质”。
在各式各样的诈骗陷阱中,金融诈骗造成财产损失的比重最大,危害最高,对年轻人的攻击性也最强,今天的骗子恰恰抓住了当今普遍存在的个人资金周转困难,以及年轻人消费欲望较高的特点,轻松做到使受害人“入瓮”。
03
骗子套路再多
做到这三步 永不上当
金融诈骗有两类典型套路,一是贷款类诈骗,二就是臭名昭著的“杀猪盘”类诈骗。
贷款类诈骗位列公安部公布的十大高发诈骗类型之中,主要是通过网络贷款APP,声称可以提供“无抵押、无担保、超低息,只要注册,立马到账”的贷款服务,而后在根本没有钱款到账的情况下,以“影响征信”等理由向申请人开展威胁,骗取钱财,近来,贷款类诈骗的触角,甚至伸向了校园贷。
“杀猪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网络热词,是诈骗团伙对假借交友婚恋,实施网络金融诈骗的一种俗称。诈骗分子预先准备好人设、交友套路等“猪饲料”,在称为“猪圈”的社交平台上,寻找被他们称为“猪”的诈骗对象,而后建立交友恋爱关系,即“养猪”,最后以参与投资或金融交易、办理信用卡、赌博、窃取账户密码等手段,向受害人骗取钱财,即“杀猪”。
这些诈骗手段冷静来看其实并不高明,然而当局者迷,一旦入局,往往很难保持头脑的清醒,所以远离陷阱,其实是不被骗的第一步。不轻信未知链接,不轻信陌生诱惑,不贪图高回报,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骗子自然就少了可乘之机。
第二步,则是守好付款这项关口,如今金融交易快捷高效,互联网程度高,但也让损失发生在须臾之间,因此转账汇款有必要“自找麻烦”,多方核实,反复确认,同时,要形成保留通话记录、聊天记录、打款记录等证据的习惯,即使不幸上当受骗,也能为侦破案件提供便捷和线索。
第三步,当有人盯上我们的钱袋子,不要让钱太“灵活”。
对于家庭资产来说,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对于应对日常支出和急用之需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高比例以现金、活期存款、电子支付账户的形式存在,反而增加了资金的危险性,当今经济环境下,不如通过像国债、定期储蓄、商业保险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为个人和家庭多做一些中长期财务规划,把更多的钱放在锁定未来上。
未来安心有保障,贪念自然变少,钱不“灵活”,被骗走的几率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