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警惕!“征信修复” 是骗局,别让焦虑变 “破财”
买房贷款被拒、信用卡提额失败、网贷申请秒拒——当征信报告上的逾期记录成了“拦路虎”,不少人急得团团转。这时候,“45 天洗白征信”“内部关系删不良记录”的广告格外诱人,但千万别信!不法分子正盯着“征信焦虑族”设局,不少人没修复征信,反倒丢了钱、陷入了更大的风险。
案例1:为买房修征信,3.5万打水漂后被拉黑
2020年5月,昂某因征信有逾期,买房贷款被银行拒绝。经朋友牵线,他认识了自称“有特殊渠道修征信”的张某。张某拍胸脯保证“45天就能消除逾期记录,先付1.05万首付,修复完再补余款”,急于买房的昂某没多想,立马转了钱。可两个多月过去,征信毫无变化。张某又找借口:“资料出了点问题,得找更专业的人帮忙,还需再转5000元。”昂某再次转账后,仍没等到好消息。直到8月,张某突然来电说“征信修好了”,让昂某转1.95万余款,承诺“过几天去央行就能查到结果”。昂某赶紧结清余款,可多次查询征信后发现,逾期记录依旧存在。再联系张某时,对方电话打不通、微信被拉黑——3.5万元最终换来一场空。
案例2:被编“征信污点”,7.5万转进“安全账户”
江苏南京的李先生,也曾遭遇类似骗局。他接到一个自称“征信处理专员”的电话,对方一口咬定:“您有笔网贷逾期没还,已经影响征信了,再不处理,以后买房买车都贷不了款!”李先生一头雾水,自己根本没借过这笔网贷。可对方很快发来“逾期截图”和一堆“官方资质证明”,看起来十分正规。见李先生半信半疑,对方又说:“修复很简单,您把钱转进‘官方安全账户’,我们查验下还款能力,查完就退,还能立马消除逾期记录。”慌了神的李先生按指示转了7.5 万多元,可后续想确认进度时,对方却百般搪塞,最后直接失联。更糟的是,李先生的手机被改了设置,连民警都联系不上他。直到报警,他才知道所谓的“征信污点”是假的,“安全账户”根本是骗子的私人账户。
拆穿!2大核心套路,别再上当
套路1:分阶段收 “修复费”,收完就跑路
骗子先以 “低首付”“成功后再付款” 诱你入局,接着用 “资料有问题”“需打通关系” 等借口追加费用,最后谎称 “修复成功” 骗走余款,拿到钱后直接拉黑失联。他们从不说 “官方异议申请”,只靠 “内部渠道”“特殊关系” 画饼。
套路2:编 “污点” 骗转账,“安全账户” 是陷阱
骗子冒充 “金融机构客服”,编造你 “有逾期”“身份被冒用贷款”,用 “影响贷款、出行” 恐吓你,再以 “查验资金能力”“清零额度” 为由,诱你把钱转进所谓 “安全账户”,钱一到账就消失。
警惕3大风险,比丢钱更可怕
1、个人信息泄露:从“隐私失守”到“财产威胁”
为“修征信”,你会交出身份证、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转卖黑产,用于盗刷银行卡、冒名贷款。
2、法律风险叠加:从“信用受损”到“承担刑责”
部分骗子会教唆你伪造“重病证明”“国家机关公文”,声称因这些“不可抗力”导致还款逾期,后恶意投诉银行。另有骗子会帮助消费者篡改身份证信息,如年龄、地址、试图营造身份变更影响还款的假象;亦或者伪造收入证明、银行流水,妄图说明消费者具备还款能力,逾期只是偶然疏忽。这种行为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最高可判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便不坐牢,征信也会被标记 “高风险”,后续贷款更难。
3、财务危机:钱要不回还背债
骗子的“修复费”多通过微信、支付宝转账,且相关协议因违法无效,钱很难追回;若信息被用于冒名贷款,你还可能背上莫名债务。
4、招避坑!征信无“捷径”
1、查征信,只认官方: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www.pbccrc.org.cn),或去央行分支机构、有资质的银行网点查询,全程免费。
2、遇 “付费修复”,直接划走:央行明确,真实的不良征信记录自行为终止日起保留5年,谁也删不掉;若记录有误,无需找第三方。说“收费修复”“100% 成功”的,都是诈骗。
3、护好信息,绝不乱给:身份证、银行卡号、验证码别给陌生人,不下载不明APP,不随便开启 “屏幕共享”。
4、征信有错,走合法途径:若征信记录有误,直接联系放贷机构修改,或向央行征信中心提交 “异议申请”,全程免费、透明。
在此,中荷人寿温馨提示:征信是你的“经济身份证”,没有任何“修复捷径”。遇到征信问题,别慌、别信 “偏方”,通过官方渠道解决才是正道。守护好个人信用,远离非法金融活动,才能让“经济生活”更安全!
案例来源:北京青年报、中国裁判文书网、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