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洗钱陷阱,请查收这份风险提示
随着各类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犯罪分子的洗钱手段也不断更新迭代,隐蔽性、迷惑性显著增强,部分消费者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洗钱陷阱。
藏在我们身边的洗钱陷阱
(案例来源: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官方微信)
此前,有犯罪团伙伪装成政府工作人员,以“领取国家补贴”为由,操控老年人的手机,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诈骗团伙转移赃款的“白手套”。
北京的赵女士遭遇电信诈骗损失10万元,警方调查后发现,这笔电诈赃款竟然流向了一名70多岁老人的银行账户。警方调查后发现,这个电诈团伙经常约被骗老人到一处茶室进行转账操作。诈骗分子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主要是谎称国家推出扶贫金申请项目,称其无任何申领门槛,只需提供银行卡及身份证即可申领。一旦老人听信电诈分子的话,出借了自己的银行卡,便会有所谓的“操作员”前来。上游犯罪所获得的赃款打入老年人提供的这个账户后,骗子再将这些钱款通过该账户转移出去。该电诈团伙专挑老年人下手,利用其对手机功能不熟悉的特点,操控被骗人的银行账户,为电诈资金“洗白”,再通过线下取现、冒名转账等方式牟利。
洗钱活动不仅滋养上游犯罪,更会威胁国家安全,践踏司法公正,扰乱金融秩序。对社会公众而言,参与洗钱不仅会给个人带来经济和信用上的后果,还可能构成洗钱罪,面临刑事处罚。即使主观上不知情,若未尽合理注意义务,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为切实守护社会公众的资金安全,有效提升大家对洗钱风险的防范能力,请查收以下这份风险提示:
洗钱犯罪常见“陷阱”
洗钱犯罪常伪装成日常经济活动,公众需重点警惕以下场景:
1.“跑分”陷阱
犯罪分子以“兼职赚钱”“佣金日结”等为诱饵,招募人员使用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等,帮助转移来路不明的资金,每笔抽取一定比例“佣金”。参与者看似在“代收款”,实际是为洗钱活动“掩盖来源”。
2.账户出租、出售陷阱
犯罪分子以“租用银行卡、电话卡”为诱惑,让普通人出借或出售自己的银行账户、支付账户、手机号等。这些账户会被用于接收、转移犯罪资金,出租、出售者虽未直接参与犯罪,但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需承担法律责任。
3.虚拟货币陷阱
利用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通特点,犯罪分子诱导他人将“黑钱”兑换成虚拟货币,再通过多个平台、多个账户层层转移,最终兑换回合法货币。普通人若帮他人“代买”“代卖”虚拟货币或提供自己的虚拟货币账户走账,可能成为洗钱工具。
4.线下“代收款”陷阱
在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场所,犯罪分子以“有偿帮忙代收货款”为由,让他人用自己的收款码接收资金,再将资金转给指定账户,或者通过在花店、蛋糕店预定“现金花束”“现金蛋糕”等方式完成洗钱操作,让商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洗钱帮凶。
教您四招防范洗钱陷阱
1.保持警惕,远离诱惑
洗钱是违法犯罪行为,参与洗钱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对“租借账户赚佣金”“代收款拿提成”等保持警惕,切勿因贪图小利触犯法律,避免陷入洗钱陷阱。
2.保护个人信息
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涉及个人身份与账户的重要资料,不随意出借、出租、出售给他人,防止不法分子利用。
3.选择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
办理金融业务时,请务必选择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具有合法资质的金融机构。合法机构不仅受到严格监管,运营规范,还具备较强的信息保密功能和风险防控机制,更好地保护您的资金与个人信息安全。
4.遇可疑情形及时举报
根据《反洗钱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洗钱活动,有权向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和举报内容保密。